第二部分 “十二五”时期卫生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卫生工作全局,全面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整合卫生资源,统筹城乡和区域卫生、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湘潭城市定位和经济社会特点、适应居民健康需求和承受能力的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城乡居民生命安全和基本健康保障需求,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抓住“两个率先”发展有利契机,为构建和谐湘潭、加速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二、基本思路
通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起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形式多样化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其他所有制形式为补充,共同发展卫生事业的新格局,并逐步建立健全城镇和农村健康保障制度,进一步拓宽卫生服务领域,不断满足不同人群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基本建成与小康生活水平相适应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体系,提高全市人民的健康水平。
三、基本原则
(一)公平性原则
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中心,把卫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放在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上。要确保全市人民最基本的卫生服务所必须的资源和服务上的可及性和覆盖面,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并在此基础上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卫生需求。
(二)适应性原则
必须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功能相适应,与疾病谱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相适应,与现代医学发展趋势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实际健康需求相适应。
(三)统筹性原则
充分体现综合性和全方位的特点,协调发展卫生服务的各个领域,统筹卫生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统筹城市卫生与农村卫生的协调发展、统筹医疗服务与预防保健工作的协调发展。提倡资源共享,以最优化的投入换取最佳的社会效果,使卫生资源向需求大、效益高的领域流动,向农村卫生、社区卫生、疾病控制、预防保健、卫生监督领域倾斜。
(四)前瞻性原则
要体现规划的先进性,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着眼未来,确立科学合理的中长期卫生事业发展目标,使近期规划服从长远目标。
四、总体目标
全市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建立布局合理、门类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便捷、设施先进、技术精湛、质量优良、管理科学、发展协调的社会主义新型卫生事业,初步实现卫生现代化。
“十二五”期间,我市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立起适应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满足城乡居民基本卫生需求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为全市居民提供公平、优质、便捷和负担合理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健康需求,达到与全面小康水平相适应的健康水平,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五、主要指标
1、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6岁;居民健康水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婴儿死亡率:控制在 10‰以下;
3、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2/10万以下;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