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西棚户区改造规划概况
一、项目背景
湘潭作为国家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核心城市,以国家棚改重大举措为契机,着力改善棚户区人居环境,打造棚户区改造示范区、构筑魅力滨江风光带,创建新的城市名片。
规划范围南起湘江,北至熙春路、雨湖路、人民路、滨湖路、新马路,东至铁路桥,西止窑湾汽车站。规划总用地266.45公顷(堤外漫滩24.32公顷),规划总人口约9万人。
二、现状分析
1、居住用地多,用地性质混杂。
2、商业用地有待开发,土地价值有待提升。
3、公共绿地零散,滨江岸线有待建设。
4、文物古迹状况较差,急需修缮和保护。
5、市政基础设施落后,城市承载能力有待提高。
三、规划理念
将棚户区改造、滨江风光带、历史文化名城统筹规划,以“建滨江旅游胜地·铸城市发展引擎”为主题,围绕“整体规划、价值提升、协调开发、低碳建设”四大
理念,提出六项规划策略:
1.滨水景观策略——整体打造,建设五彩湘江
2.城市形象策略——城江相映,打造旅游名片
3.历史文化策略——新旧共生,构筑时空廊道
4.功能定位策略——综合开发,打造活力中心
5.交通组织策略——通江见水,构建立体交通
6.开发建设策略——模式创新,设施先行、提升价值
四、规划设计
1、规划结构
一江贯莲城、四区相协同 交通畅滨江、双核促发展
2、用地布局
各区沿线建设滨江风光带。
窑湾汽车站至大湖路段:以大唐兴寺公园建设为主体,保护文物古迹,布置商居综合用地。
大湖路段至南步街段:建设客运港,提升雨湖公园,布置商业、商务、酒店等城市综合用地,构建大都市形象。
南步街至新景家园段:提升雨湖下湖,建设城正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文物古迹,布置商居综合用地。
3、用地比例
规划刚性控制用地48.70%(控制用地面积117.9公顷,其中历史街区用地3.78公顷、文物用地3.66公顷、公共绿地59.73公顷、道路及其他用地50.73公顷),可开发建设用地35.90%(用地面积86.93公顷),保留用地15.4%(用地面积37.3公顷)。
4、开发容量
规划区建筑总量为603.35万平方米,其中保留建筑75.93万平方米。总用地平均容积率2.49,开发用地平均净容积率5.99,其中居住综合用地容积率在5.5以内,商居综合用地容积率在6.5以内,商业商务综合用地容积率在8-10以内,历史街区容积率在1.2以内,街区附近用地容积率在3.5以内。
5、综合交通规划
规划区交通体系:规划构建“三横七纵”主次路网体系,提升人民路、熙春路、雨湖路通行能力,提高区域路网通行效率。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建立地上地下立体交通网、公交优先发展战略,规划建设“两带三区八通道”非机动车及步行交通体系。规划结合地下开发配建停车位约28000个。
滨江大道:规划优化滨江大道线型和断面形式,将滨江路与现状中山路、平政路合并为滨江大道。滨江大道大湖路至泗洲路路段为地上地下双层立体综合交通,地面道路红线控制33.5米,双向六车道,其中辅道两车道,主道四车道,地下双向四车道。滨江大道柏荫路至铁路桥段为双向六车道,地面道路红线控制30米。
旅游线路:开辟水上与陆地两条旅游观光线路,通过公交、步行及水上客运线路将重要历史文化景点衔接,构成河西旅游观光系统。
6、历史文化保护
将城市空间与地方文化相结合,以“时空文化长廊”为主题,严格控制历史文物古迹保护范围,规划控制城正街与窑湾两个历史文化街区,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整体形态设计,依托滨江风光带、结合棚户区改造,将零星文物景点结合开发建设空间加以保护,延续历史文脉。
7、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规划将24.32公顷堤外漫滩纳入棚户区景观整体考虑,强化棚户区绿化景观与滨江风光带形成有机整体,“点、线、面”相结合,形成城市空间绿化、滨江绿带多层次绿化景观系统。
滨江天际线展示
夜景效果展示
8、地下空间利用
规划采用立体综合开发模式,规划挖掘两层地下空间,功能定位地下商业、地下停车场,合理组织地上地下交通。
9、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周边公共服务设施作用。本次规划扩容小学一处、保留医院一处,在开发用地内配建幼儿园七个、生活超市三处、街道办事处两处、派出所五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四个、垃圾转运站三个、公共厕所二十三个。
10、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给水系统规划
规划区总用水量:5.89万立方米/日,由一水厂和三水厂双水源供水,区内给水管网成环状,在人民路、雨湖路、熙春路、滨江路敷设DN400-500给水干管。
2.排水系统规划
采用雨污分流制,将现有排水主干管渠保留做雨水管渠,在滨江路敷设DN800-DN2200的雨水干管,雨水经提升排入湘江,污水进入河西污水处理厂。
3.燃气系统规划
规划区年总用气量为762.92万标立方米,由河东供气站、北二环中压调压站双气源供气,在区内形成人民路、雨湖路、熙春路DN300的中压供气干管,各地块采用调压柜调压供气。
4.电力电信系统规划
该区域用电负荷为4.85亿千瓦时,由拟建的民主路110KV变电站与已有桂花园变电站及护潭变电站提供用电电源,电力线地下敷设。规划区内市话主线普及率达到80-110线/百人,住宅电话线宽带网达到110部/百人,光缆电视达到100%,规划区内通信管线进入地下综合管沟。
11、竖向规划与城市防洪
竖向规划结合地块与周边道路考虑,地面排水坡度在0.3-2.2%,一桥以西地面标高控制在38-42米,以东控制在37-40米。规划滨江路地面标高控制36.5-41.5米。现状滨江路兼游憩和抗洪抢险通道,按百年一遇标准设置,设计高程控制在41.7米。
12、开发建设时序
滨江风光带与大湖路、泗洲路、柏荫路、滨江大道先行启动,以线带面。地块开发一期为新景家园至雨湖、大湖路至解放路,二期为雨湖下湖南北侧地块、新马路至大湖路,三期为一桥两侧用地。其中兴仁路至解放南路地块、雨湖街至泗洲路地块为近期建设地块。拆迁安置建设方按开发时序统筹考虑。